一、抓实耕保“发力点”,守好“灌区田”。强化“微网实格”管理,落实市、镇街、社区、小组、网格员五级责任,建立“公检法”等6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,强化土地流转后用途管制,成立耕地恢复专班,全力推动“天府良田”建设,近三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.24万亩,实施耕地地力提升1.2万亩,腾退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种植2.49万亩,“灌区粮”的根基进一步夯实。
二、抢占科技“新赛道”,种好“灌区粮”。与四川农业大学、省农科院等院校签订科技攻关合同,联同天赐猕源、圣寿源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,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清明等21名专家、教授,组成专家团队,共建提升耕地“容积率”研究中心和产学研用联盟,解决科研攻关、技术推广等难题,引导15个社区、28个农民合作社因地制宜运用耕地“容积率”科研成果,建成6500亩“粮果”、3000亩“稻芎”和5000亩“稻蔬”规模化种植示范区。
三、增强成果“转化力”,兴好“灌区业”。因地制宜建设“粮果”“粮药”“粮菜”现代农业园区,培育成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,成功创建省级星级园区1个、成都市星级园区9个,推动全市粮经复合园区面积突破11.5万亩,实现粮食播面20.29万亩、产量9.82万吨以上,蔬菜播面12万亩、产量26.5万吨以上。通过组建“粮果”“粮菜”“粮药”产业联盟,推动全市89家合作社、1.2万余农户发展粮经复合产业,实现亩均收入1.55万元、增收3500元以上,初步实现“千斤粮、万元钱”。